搭乘中欧班列,天山脚下的新疆番茄酱,跨越山海远销欧洲;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粉做成肉夹馍,端上陕西人的餐桌……
记者不久前跟随中欧班列采访调研时,注意到了这有趣的一幕。
自丝绸之路伊始,美食就是文明融合的重要见证。昔日的葡萄、菠萝、胡椒等异域食材,跨越山河,借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与东方食客相遇,而中国也向世界传递出悠悠茶香。
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新时代的“钢铁驼队”昼夜驰骋,汽笛声不断回响,这条味蕾编织的新丝路上,也在焕发着新脉动。
鲜香的番茄肉酱意面、酥脆的炸鱼薯条、浓郁的意式披萨,这些西方美食都少不了“灵魂”调味料番茄酱的加持。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出的番茄品质极佳,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重要分量。
今年4月,从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开往意大利的跨里海、黑海南通道中欧班列新线路首次开行,运输番茄酱等农副产品,时间相比海运节省一半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红海危机等导致的航运堵塞、运费上涨,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中欧班列的稳定开行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一直从事农副产品运输的供应链公司老板终于舒了口气。
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中欧班列换装作业有序进行。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他还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全程走海路,从天津港出发,绕过好望角前往意大利,一个集装箱的运费将近5000美元,而通过中欧班列铁海联运能便宜不少。
美味不止运出去,万里驰骋的新丝路更是一场舌尖上的“双向奔赴”。
在西安,坐着中欧班列回来的各样美食让人们尽享口福:进口超市的货架上,来自德国的啤酒和中亚国家的蜂蜜、饼干、冰淇淋等商品琳琅满目;健康生活体验馆里,用哈萨克斯坦小麦粉制成的肉夹馍、臊子面等美食广受欢迎……
游客等待品尝哈萨克斯坦小麦粉制成的臊子面。新华社记者 唐诗凝 摄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一家西安企业深耕“走出去”,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立了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当地经过分拣的优质小麦和加工后的面粉,可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直接运送至国内。
如今,该企业已经与哈萨克斯坦达成了150万亩的订单农业种植合作,累计收购油料、小麦等近60万吨,为哈萨克斯坦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更多、更优质的产品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回来,不仅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选择,也让沿线国家的老百姓享受到红利。”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到民心相通,这家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平均每隔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进出。驱车行驶在附近,不难发现公路牌上的亮点——“秦汉大道”和“欧亚大道”横纵相贯、悄然同框,仿佛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从古丝绸之路带回石榴。如今,石榴花成了西安的市花。
不仅如此,得益于中欧班列,福建的海产品首次通过冷链运输出口俄罗斯,湖北小龙虾17天就能“游”到欧洲人的餐桌,东盟至郑州的冷链班列让国人轻松实现榴莲、山竹、椰青自由……
十余年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10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100多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全境。越来越丰富的美味之旅通过中欧班列双向抵达。
舌尖上的新丝路,是文明最有滋味的共享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