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读一本好书,听一个故事,讲一段历史。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感觉这么厚重,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捧在手中久久不想放下。
2024年4月的济南,槐花飘香的一个春天。大街上的槐花一串串挂满了枝头,粉白色、浅红色,下了班的人们或骑单车、或步行、或自驾、或乘车穿梭其中,浑然不觉已是花海里的人了。华灯初上,三三两两的游人走在纬三路的大街上,徜徉在花海的世界里,给“泉城”济南增添了些许浪漫。一个周三的傍晚,顾不上吃晚饭和欣赏眼前的美景,我下班后急匆匆从市郊赶到济南铁路工人文化宫。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每周三举行的读书活动。那是济南铁路工人文化宫倡导、读书爱好者发起的一个活动,时有文化大咖、作家光顾,为大家讲书、评书、荐书,带领大家一起读书、赏书、品书。和火车长年打交道的我,因了读书,散发着机车气息的身上也有了书香气。当晚,作家王雄要为大家推荐历时多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
我手捧刚刚出版的《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闻着淡淡书香,和其他读书爱好者一起,走到王雄老师面前。王老师很认真地询问了我的名字,在书的扉页写下“张林先生惠存”,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名章。从那一刻起,这本书便长伴我左右。
“书香铁路·我喜爱的好书”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好读书的我一直把读好书作为阅读的方向。当《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这本荣登“铁路悦读好书榜”的书捧在手里时,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与敬仰。“汽笛声声,车轮滚滚”,这既是对时代滚滚向前的描写,又是对“毛泽东号”在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意义的记叙,让我从中领悟到“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书中写道:“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火车头。”“走进蒸汽时代,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宽阔、放纵、野性而充满想象力的时代。”非常喜欢王雄老师这么有想象力的描述,引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具体的、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领域。
书要细细品读,才能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王雄老师对铁路的热爱、对领袖的敬仰,以及作为铁路作家的职业素养,使得他拿起手中的笔,不畏艰辛去采访,创作了这部《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有一台火车头悬挂着金色的毛泽东像,穿越时空,呼啸而来,奔驰前行。它就是响当当的‘毛泽东号’机车。”“毛泽东号”是那个时代的骄傲,是铁路的骄傲,是对国人的一种激励。“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火车头……矗立起新中国铁路的图腾”,激励着人们在百废待兴的时代去拼搏、奉献、努力。人们也为这样的拼搏、奉献、努力感到骄傲、感到充实,因而在工作中有使不完的劲,克服重重困难支援国家建设,薪火相传。作为“70后”的我也在时代的感召下,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在工作学习中拼搏、奉献、努力。这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正是这种精神,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日益强大,使人们不断超越自我,阔步走在复兴大道上,正如书中所说,“‘毛泽东号’机车,中国铁路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
听取王雄老师的讲述,我进一步体会到这本书诞生的不易。作者深入采访了“毛泽东号”机车每一位司机长,截稿时的十三位司机长,有的已经告别人间,有的已经退休安享晚年,有的还在岗位上坚持工作,他们不管岗位怎么变动,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那就是“毛泽东号”。为了心中的“毛泽东号”,他们情相依、心相连。第一位司机长陈捷三冒着被敌特暗杀的危险,和机车共生存,吃住在机车上,把全部热情投入工作中,为这个英雄集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位司机长李永以其出色的业绩获得充分认可,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组第一位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机车乘务员。此后每个时期,每一位司机长都传承着爱车如命、爱企如家的光荣传统。第五位司机长蔡连兴病逝前,给家人的遗言是“全家人一起去‘毛泽东号’机车展室看一看”。“师傅传承的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毛泽东号’精神。”“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三任司机长、党的二十大代表王振强这样激励自己。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跟随王雄老师的思路,加深了对“毛泽东号”机车与时俱进的理解。在每一个时期,“毛泽东号”机车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响应国家号召,勇当排头,积极建功立业。到2023年6月28日,“毛泽东号”机车安全运行1200万公里,这是十三位司机长和他们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铁路工人爱国、爱路、爱岗敬业的典型。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逐渐进入了梦乡。我来到窗边,路边的车辆和行人渐少,路灯把路过的每个人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和着不远处铁路上列车疾驰而过的声音,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夜间主基调。手捧《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每一位司机长的高大形象,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驾驶不同时代、不同车型的“毛泽东号”机车驶来,铿锵有力。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火车头。”当《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这本荣登“铁路悦读好书榜”的书捧在手里时,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