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往事

【字体:   

■苏东文

  千里湘江,波涛滚滚,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在穿越湖南省衡阳市区的宽阔江面上,一座钢梁大桥如彩虹般横卧其上,颇为雄伟壮观,为这座湘南城市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光。它就是衡阳湘江公铁大桥,是湖南省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建成于1957年,63年风雨沧桑,大桥始终如一沟通着两岸交通。提起这座大桥,不能不说到它的前身。
  从1937年开始,衡阳就在湘江上建造大桥。当时,衡阳境内有1936年9月开通的粤汉铁路。1937年,在修筑西南重要通道湘桂铁路衡桂段时,国民政府决定修建衡阳湘江大桥,从而使湘江西岸的湘桂线建成后与湘江东岸的粤汉线相连。
  1937年冬,大桥在现衡阳湘江公铁大桥的位置开工建设,由英国桥梁专家设计,可是到1938年10月,因抗日战争时局紧张而停工。当时,大桥已完成东、西端两座桥台和第一、第二、第六号3个桥墩,第三号桥墩已完成大半,第四号桥墩已完成基础,仅第五号桥墩尚未开工。
  为应急,1939年,湘江上修建了便桥。便桥位置在其上游380米处,全长351.4米,于当年建成。然而,设计出现了失误。便桥桥面比湘江最高洪水水位低,每到汛期,不时被洪水淹没,致使交通屡屡中断。1942年4月、7月,大桥曾两度出现险情,均经抢修才修复。为此,大桥附近另建活动码头,在便桥发生困难时供渡车之用,但极为不便。
  1942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继续修建停工的大桥。当时设计为公铁两用桥,但不是上下两层,而是铁路和公路位于同一桥面。12月初,续建工程开工,1943年底竣工。大桥全长427米,两岸分别设置公路引桥。
  1944年1月1日,耗时7年多的大桥通车,湘桂铁路与粤汉铁路在衡阳交会。不到半年,衡阳保卫战爆发。1944年6月24日,为防止日军从此桥渡过湘江,保护桂林、柳州、贵阳以及重庆等大后方的安全,驻守的军队在日军抵达衡阳前将该桥炸毁,共毁坏2个桥台、4个桥墩,钢梁坠入湘江。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对大桥进行修复。修复工程十分艰巨,因资金不足、材料缺乏,多次开工修复又多次被迫停工。
  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新成立的衡阳铁路局协同第四野战军铁道兵团,利用原便桥桥墩,修建了一座半永久性便桥。桥墩基础为钢筋混凝土,上立钢塔,架设军用钢梁,全长396米。便桥于1949年11月4日动工,12月28日建成,但只能限速运行。
  随后,衡阳铁路局着手大桥的修复工作,提出几个修复计划。1954年,广州铁路局组织施工队伍打捞出沉入江中的钢梁,并修复被炸坏的桥墩。
  1955年,铁道部整修改造湘桂铁路时,湖南省与铁道部协商,共同修建衡阳湘江公铁大桥。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方秦汉出任大桥总体设计负责人。大桥设计为双层连续梁桥式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大桥墩台均利用原破坏的墩台加固重建。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建设。1957年12月竣工,12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从此,衡阳湘江公铁大桥成为连接湘桂、京广铁路干线的重要桥梁,亦是贯通衡阳市湘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纽带。它的建成通车对促进湖南省以及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使衡阳的交通位置更加重要。
  由于使用年份已久,加上车流量大,桥梁受到一定程度的损耗。而且铁路桥只能承载单线非电气化的铁路,未预留电气化条件,因此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的要求。
  为此,衡阳市逐步兴建其他桥梁来分担其公路、铁路交通压力。1988年10月,衡阳市新建了衡阳湘江公路大桥,分流该桥公路车辆;2002年,又建成了衡阳湘江公路三桥。2009年,衡阳市修建了贯穿市区东西的衡州大道,在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南侧6米处修建衡州大道跨湘江公路大桥。该桥已于2012年投入使用。同时,湘桂铁路进行扩能改造,在衡阳新建湘桂铁路湘江大桥。该桥随2013年12月衡柳铁路开通投入使用,代替衡阳湘江公铁大桥承载客运列车过江。
  但是,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并未退出。为了保证大桥通行安全,衡阳市协同铁路部门多次对大桥进行整修。目前,该桥仍然承载着衡阳市内公路部分过江的车流,并继续承载着湘桂铁路部分列车过江。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