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的等待——济南老火车站“大钟”展出记

【字体:   

■韩振军


陈列在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大钟及其部件。 陈宇舟 摄
  2016年11月18日是胶济铁路博物馆扩建后开馆的日子。在三楼的《走过百年》专题展厅,参观的人们在复原的济南老火车站钟楼旁边,竟然再次看到了24年未曾谋面的大钟实物。4个直径1.3米的钟盘被静静地悬挂起来,指针仍旧停留在8时05分的位置,钟盘旁边,铁砣、齿轮、卡子等部件摆放有序,无声诉说着20多年的光阴。
  1992年6月下旬,建成于1911年的津浦铁路济南站,在人们满含不舍的眼神中开始了拆除改造工作。这座火车站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曾是济南的地标性建筑,登上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更是来往济南的旅客心中最美的风景。在风雨中挺立了80多年的火车站,在老济南人心中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清晰。
  与济南老火车站一起消逝在人们视线中的还有那个车站大钟,它留在世间的最后影像是指针失去前进的动力,停留在了8时05分的位置。
  被拆除的大钟时时牵动着济南人的心。2006年,济南有关媒体刊登了《火车站大钟,你在哪里》等寻找大钟的相关报道,但是未得到回应。转眼又是10年,2016年11月18日是胶济铁路博物馆扩建后开馆的日子。在三楼的《走过百年》专题展厅,参观的人们在复原的济南老火车站钟楼旁边,竟然再次看到了24年未曾谋面的大钟实物。4个直径1.3米的钟盘被静静地悬挂起来,指针仍旧停留在8时05分的位置,钟盘旁边,铁砣、齿轮、卡子等部件摆放有序,无声诉说着20多年的光阴。
  时间回到1992年7月1日,济南电务段钟表修理工班的班长曹立沛提前一天接到拆除大钟的任务。那天上午,他带领四五名职工拆除了与他朝夕相处近30年的大钟及所有部件,并统计编号。为防止小零件丢失,他们还用纸箱子把所有零部件装在一起,随后,将它们用汽车运到了济南电务段济西信号车间,存放在一个工区仓库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大钟重新组装起来。
  1996年,曹立沛接到任务,对那些拆下来的大钟部件作一次清洗。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大钟部件,接下来的20年,他再也没有见过大钟。曹立沛收集了从2008年到2016年的11份关于济南老火车站的报纸,其中包括大钟内部构造的照片,还有一整版的从德国传来的济南老火车站“童年照”。这些报纸和他内心深处的那段记忆一样,被珍藏起来。曹立沛拿起报纸说:“我得把这些报纸收好,这些就是历史,是见证。”老人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大钟的怀念。只要说起大钟,老人便饱含激情、滔滔不绝:砣重10公斤,分针80厘米,时针64厘米,去钟楼得先从售票厅上二楼,钟楼一共有9层,除了顶楼钟盘和一楼售票,每天铁砣下降一层,每周需要上一次弦……
  2012年,济南铁路局着手筹备建设胶济铁路博物馆,寻找济南老火车站大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多方询问、查找,大钟的下落终于有了眉目。让许多老济南人牵肠挂肚的大钟零部件就在位于西郊的济南电务段济南西信号车间仓库里。在此之前,大钟从市里到郊区共搬了3次家。搬到仓库时,很多职工并不知情,大钟铸铁底座在搬迁时受了“轻伤”。此外,镶嵌有金属猫头鹰的木质摆杆不见了,上面有大钟铸造商的徽标。很快,大钟被运回济南铁路局档案馆保存,像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回家了。
  2016年11月18日,扩展后的胶济铁路博物馆开馆了,大钟表盘和众多部件重回人们的视线。虽然再也不能一睹大钟耸立时的风采,但老济南人内心深处的那段记忆总算有了依托和承载。
  在媒体上惊闻喜讯、激动不已的曹立沛老人迫不及待赶了过去。75岁的曹立沛拿着拆除当天与老火车站及大钟机芯的3张合影来到馆里,终于再一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伙计”。站在大钟表盘旁边,他告诉工作人员:“拆的时候,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们的工会主席说给你拍张照吧。”照片上,大钟的表盘已经拆除,年轻的曹立沛就蹲在第9层的表盘窟窿里,这么多年,他的心与大钟早已融为一体了。那天见过之后,曹立沛隔几天就去看看大钟,无论博物馆是否开馆,他都忍不住想去,“见不着,还挺想它”,老人嘿嘿一笑,说起钟表,眼睛里亮晶晶的。
  胶济铁路博物馆开馆后,关于大钟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曹立沛每篇报道都仔细读过。报纸上关于钟楼的表述,老人都用笔画出来,涉及具体数据的,老人都特别标明。有的报道数据与老人记忆不相符,他还特意跑去博物馆再次测量验证,“关乎具体数据,一定得准确”,老人一直在为济南老火车站的遗产保护默默奉献着。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