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铁路医务史话

【字体:   

  左上为胶济铁路张店医院,右上为胶济铁路济南诊察所,左下为广韶铁路医务室,右下为四洮铁路总医院X光室。
  中国铁路自清末肇兴,铁路医务亦应运而生。当时各路在修建期间,筑路工人因故受伤或染病的情况迭出屡见。为救治伤病员工起见,一些铁路开始着手创办医务。如京汉铁路在汉口江岸设立了一处诊疗所,津浦铁路则于1908年10月在北段的天津及南段的浦镇各设立一所临时医院。虽然一些铁路设有屈指可数的医院或诊疗所,但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举措,房屋及设备极为简陋。此外,多数铁路并未开设医院或诊疗所,只是聘请中医充任医员,沿途救护伤病员工,或者委托地方医院代为诊治,甚或由员工自行寻医治疗。然而,随着铁路陆续开通运营,员工数量倍增,旅客也纷至沓来,铁路医务的需求日趋增多且愈加迫切。于是,除少数路线增设诊所或医员外,各铁路主要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与铁路沿线的地方医院订立合同,按月付费,由地方医院诊治员工伤病,尤其是必须入院治疗的员工,均送入该路的代理或特约医院进行治疗。然而,随着这种办法行之日久,医院方面逐渐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以致各铁路颇为苦恼,故转而倡议自办医院。1910年前后,京奉铁路的沟帮子诊疗所及山海关医院相继设立,成为我国铁路自办医院的先声。京汉、京张、津浦及沪宁铁路等纷纷效仿,我国铁路医务事业始具雏形。
  民国初期,我国铁路医务呈现快步迈进之势。各铁路自主创办的医院或诊疗所数量逐年增加,且规模渐为扩大。京奉铁路的医疗事业此时便突飞猛进。锦县(今锦州市凌海市)、北票、兴城、皇姑屯、营口等地纷纷设立医院或诊疗所,后来又在天津设立一所医院,定名为北宁铁路(原京奉铁路)天津医院,由该铁路最高级别医务人员兼任院长。京汉铁路则相继在长辛店、信阳、彰德、石家庄等地添设医院或诊疗所,共计9处。同时,为节省医务经费及便于管理起见,该铁路还与此前委托代理的地方医院解约,只保留2处代理医院。该铁路还添设了“红十字”车,车内医药器具齐全,可使病人迅速得到救护。京绥铁路1916年时已在西直门、南口、下花园、张家口、大同5处分设医院。1921年,该铁路将西直门医院加以扩充,改为总医院,其余各医院均改称分医院。至于那些未设医院及诊疗所的车站,均设置急救药箱。另外,京绥铁路还曾设有流动医药车,必要时驶往沿途就地诊疗,可惜后来因为经费支绌和车辆缺乏而取消。横亘东西的陇海铁路分别在商丘、开封、洛阳、郑州、铜山等地方建有7处医院。该铁路还在各车站及各次列车上备有急救药箱一个,内装碘酒、石碳酸等消毒药品以及绷带、药棉、夹板、刀剪、注射器等器具材料。可见,随着铁路部门对医疗事业的重视,铁路自办医院和诊疗所的条件和水平较以往呈现明显的进步,逐步改变了以往依赖地方医院代理诊治的模式,为铁路员工带来更多福利。
  随着铁路医院和诊疗所的增多,铁路医务行政管理也提上议程。1932年7月19日,国民政府铁道部公布了《铁路医院及诊疗所组织规程》,分为《总纲》《组织》《分科》及《附则》等部分,对各铁路医院及诊疗所的设立地点、名称、权属、职责、人事聘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铁路医院设院长一人,诊疗所设主任一人,由该铁路高级医务卫生机关遴选资历适合者堪以充任。医院院长及诊疗所主任负责办理院、所内外医务卫生等一切事宜。各医院及诊疗所依据诊务的繁简,酌情设置医师,分理内外科职务,其具体人数由该铁路医务长官呈请铁路管理局核定,并转呈国民政府铁道部备案。另外,医院及诊疗所因门诊及看护住院病人的需要,须雇用护士并指定一人为护士长,聘任司药或药师,其人数由院长及主任酌定。该规程还明定医院分为内科、外科、眼耳喉鼻科、皮肤科、妇孺科,诊疗所分为内科、外科(附皮肤科)、眼耳喉鼻科,而且各医院需设立化验室。该规程的颁行为全国铁路医务组织和行政管理提供了统一的依据和遵循。
  1932年秋,为统一各铁路医务负责人之名称,国民政府铁道部又通令将总医官改称医务长,医官改成医师,从而使全国铁路的医务行政管理更趋规范和统一。
  铁路医务事业的发展与铁路营业收入及经费拨给密切相关。由于经费拮据,各铁路医院和诊疗所的房屋及设备大都因陋就简。如当时京沪沪杭甬铁路自办的上海铁路医院是由位于上海老靶子路的旧屋改造而成的,设备简陋,而且前临马路,喧嚣不宁,不利养病。陇海铁路自办的7处医院中,只有两处是指定专款建造的,其余医院只是拨给一处铁路自有房屋,略加改造而成为简单的医院或诊疗所,办公室、手术室、药剂室、养病室、待诊室各只一间,医生也仅有一两人,而且均为普通医师。该铁路所建的郑州医院规模较大,有男病房5间、女病房1间、传染病房3间,还有化验室、手术室、药剂室、外科室、待诊室、诊病室各1间,但对于需住院治疗者而言,仍不能满足收治需求。还有一些医院或诊疗所距离车站太远,往返数里地,病人多觉不便。当然,有些医院环境良好、设备先进,如津浦铁路浦镇医院的养病室有头等、二等之别,干净整洁,无论医师还是护士均热心周到服务。有些医院还专门配有X光室、紫外线灯室。但对于多数医院和诊疗所而言,病房布置欠佳,被褥枕席不全,且病床材质为木板,年久沿用,多有损坏,而且易生臭虫,有违卫生要求。并且,诊疗和手术器械大多破旧不堪,X光机、紫外线灯等设备更是尚付阙如,甚至连日常所用药品和卫生材料都无法及时和充分供应,以致医生时常无药可用。当时,医师日常多忙于诊治员工及旅客伤病,对公共卫生的研究和提倡尚无暇顾及。
  铁路医院和诊疗所的收费主要包括挂号费、出诊费、普通药品或特种药、手术费、住院费等,此外还有紫外线灯治疗、电气透热治疗等特别治疗费用。
  铁路医疗事业与铁路员工及旅客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近代中国铁路医疗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以至国内凡有铁路的区域大多设有铁路自办的医院或诊疗所。不过,与当时中国铁路里程及铁路员工人数相较,这些医院和诊疗所还是为数甚少,但它们造福铁路员工、旅客及地方民众的功绩却不可湮灭。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由李海滨提供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