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老道口飞"彩虹"

【字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公滨路道口。
 
哈尔滨东站南端的彩虹桥。关明月 摄
 
  我家住在哈尔滨和平路铁路立交桥附近,这里原来是一处铁路老道口。闲暇时,我常去那里看南来北往的火车。晚霞里的立交桥像一道彩虹,桥上的高铁列车似穿云的银燕,桥下来往的机动车辆川流不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昔日老道口华丽转身,变成了气势恢宏的立交桥。
  新中国成立前,哈尔滨城市面积并不大,城郊很多道路尚未建成,铁路道口车辆稀少,多数道口无需派人看守,只设“小心火车”标语警示车辆和行人。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重型机器厂等数十座大型工厂建成后,穿越城市的工厂铁路专用线增多,应运而生的铁路道口逐渐遍布城市各处。在繁忙道口,铁路工务部门派人看守,道口房是用旧帐篷、废枕木搭建成的,木质栏杆靠人工控制起落。道口无电无报警设备,晚间,道口员提着油灯接火车。道口员栉风沐雨,凭借强烈的责任感保证行车安全。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铁路道口车辆、行人不断增多,位于城市主要干道的和平路、新阳路等繁忙道口车辆昼夜川流不息。此间铁路运输繁忙,车流密度增大,列车不断提速,道口交通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以和平路道口为例,每昼夜通过火车152列,平均不到10分钟通过一列;通过机动车约1.7万辆、非机动车约5万辆,交通堵塞达7小时,高峰时车辆排队长达1公里,城市交通效率有待提高。
  为确保铁路行车安全,铁路部门加速道口设备改造,建起一批造型新颖、便于瞭望的道口房。铁路部门在和平路、新阳路等繁忙道口安设了轨道小车式栏杆,实现了道口接车全封闭;学习借鉴北京铁路局经验,成功研制电动液压道口栏杆。这种栏杆采用轻型铝合金钢管,液压传动,栏杆直立后上部自动折叠,可巧妙避开街道上空无轨电车空中架线。尽管铁路部门付出巨大努力,仍无法解决铁路运输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唯一解决办法是修建立交桥,让火车与公路车辆各行其道。然而,由于建设资金匮乏,这一计划难以实施。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铁路立交桥建设方兴未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铁路部门加速铁路立交桥建设,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1984年5月,和平路铁路立交桥工程破土动工,同年11月竣工通车。该桥结构优美,由3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箱型框架式桥梁组成,横跨两条铁路,连接一条公路立交桥。3座桥梁均为三跨结构,中跨宽16米,净高5.2米;两边侧跨各宽9米,净高4米。桥两侧砌有石头阶梯,可步入和平路。引道两旁还铺设了绿色草坪,春夏之际与白色栏杆相映。1990年,公滨路、红旗大街等立交桥相继建成通车,铁路运输与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得以缓解。
  1997年,哈尔滨铁路立交桥建设进入高峰,大批铁路老道口退役,一座座铁路立交桥拔地而起。2000年秋,京哈线乡政街立交桥建成;2002年初冬,滨绥线文昌街立交桥落成。随之,跨越哈尔滨站的安发街立交桥、海城街立交桥落成,跨越滨江站的道外二十道街立交桥落成。特别是哈大、哈齐、哈牡高速铁路和哈佳铁路建成通车后,从一环、二环到三环,环环都有立交桥,保证了铁路运输安全和城市交通安全,被哈尔滨人民群众誉为“平安桥”“幸福桥”。华灯初上,桥栏杆上装饰灯亮起,好似一条瑰丽的玉带在苍穹下闪烁,把城市夜空装扮得俏丽多姿。
  2017年8月23日10时50分是哈尔滨交通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主城区最后一处铁路道口——汉广街道口被拆除,在原址建设铁路立交桥。拆除伊始,道口两侧人头攒动,各路记者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争相记录这一历史时刻。我在人群中遇到了老道口员唐绍德,他是特意赶来与老道口告别的。当挖掘机巨铲砸向道口房的瞬间,站在我身边的唐绍德眼里满是泪水。
  这是惜别的泪水,也喜悦的泪水。这处老道口是哈尔滨第一座铁路道口,建于百年前的中东铁路时期,也是哈尔滨最后一处被立交桥取代的道口。这一巧合耐人寻味,折射出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和历史巨变。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王宝滨提供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