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记忆

——长江750型轻型轨道车印象

【字体:   

■韩振军


长江750型轻型轨道车。 陈宇舟 摄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大件展区,陈列着一台由青岛工务段捐赠的长江750型轻型轨道车。它配属于原青岛铁路分局回里工务段(烟台工务段前身)姜家坡线路工区,在蓝(村)烟(台)线上服役了20多年。
  铁路系统中,工务是一个苦累脏险的工种。特别是老一辈养路工,没有现代机械化维修设备,线路清筛、线路捣固、更换道岔等艰苦的作业全部靠人工方式。把百十斤重的木枕扛在肩上、一人每天换10根枕木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干工作全凭勤劳的双手,这对现在年轻的职工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但那个时候还真有一件令老工务人引以为豪的机械设备,就是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的轻型轨道车,被誉为“铁道摩托”。这种轨道车可以拖挂2个车盘,即“一车二盘”,汽油作动力燃料,时速为40公里,担负着职工往返工地及工具、机具、料具的运输任务,特别是在线路故障抢险处置、防洪巡查等工作中,具有行动快速、机动灵活的突出特点。当年,全国铁路各工务段基本都能看到这种轻型轨道车的身影。
  一提起“长江750”,老工务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它驰骋在铁道线上的画面。作为早期工务人出行的代步工具,轻型轨道车被视为宝贝。工余时间,他们做好技术保养,修理机器部件,防止关键时候机器“掉链子”。更早些时候的轻型轨道车没有发动机,是通过杠杆原理来驱动车辆的,由两人操作,如同跷跷板。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铁道游击队》里,可看到刘洪和小坡驾驶轨道车飞快追赶鬼子的镜头。但这种车辆是利用列车间隔时间运行的。驾驶前,工务职工先到车站行车室问明列车通过时间,然后再把轨道车抬到轨道上,跟在列车后面行驶。那时列车密度小,行驶速度低,时速仅有五六十公里,当轨道车上的人员得知后面有列车开来时,就迅速停车,把车辆抬到线路边坡上。所以,这种车辆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随着铁道线使用轨道电路和列车速度的不断提升,这种车辆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在京沪、胶济等干线停用,后来蓝烟线、辛泰线、张博线等支线也停用。在偏僻或没有进行过电气化改造的铁道线上,现在仍能发现这种轨道车的踪迹。如在小站两头的线路旁,会有与铁道线垂直的两股钢轨,延伸四五米处的一间小房内,就是存放车辆的车库。
  一种设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如今,在胶济铁路博物馆,让人们记起的不光是“长江750”,还有老工务人在艰苦岁月中吃苦耐劳、干事创业的精神。
附件:
回到顶部